现代绿色和谐发展



——写在新校区投入使用十周年之际

期次:第456期       查看:105

 

学校新校区于2006 11 26 日新校区正式启用,实现了首批六个系部、3000 余名大学生入驻。至今,整整十年过去了,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谁会想到,现在郁郁葱葱的唯美校园,原来只是一片片的玉米地。

新校区建设是学校拓展办学空间、增强办学实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长远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对中国急需的高素质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3 年,时任校长的王纪安、时任副校长的辛宝林联合撰写了《关于新校区建设若干基本原则的理性思考》的文章,提出新校区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深刻领会现代大学的内涵理念,全面借鉴国内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有益经验,准确把握承德地域文化背景和我校百年办学的历史传承与特色,就校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人本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开放性、继承性和实用性等七条原则。

学校确定的新校区项目总体规划指导思想为“现代、绿色、和谐、发展”,为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方面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相应的发展前景。“现代”突出体现现代大学信息、人才、技术、科学、文化等实质性要素,符合以人为本、自由开放的现代建筑规划潮流,规划和建筑本身适应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绿色”以绿色、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校园规划设计为目的,充分考虑景观绿化在校园整体绿化中的结合,从整体校园生态环境到单体建筑内部,营造多层次的园林式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充分利用太阳能、保温材料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谐”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代化、信息化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建筑环境和学术环境的和谐交融,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周边环境的和谐一致。“发展”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使规划具有弹性、活力,创造可生长的学校,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我校新校区从2005 年奠基开工建设,经过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的建设,目前已完成了27 个单体建筑项目,竣工面积达24.5万平方米。我校新校区建设注重将我校百年文化底蕴和现代建筑美学相结合,在总体建设规划上保持了风格和色彩格调的统一性、建筑功能和空间的协调性,注重各功能区之间的配合和特色的保持。各个单体建筑突出了功能性、实用性、安全性、美观性,既保证了各个单体建筑实现其内部基本功能,又在符合总体规划基调的前提下达到了单体建筑的外形美观和整体效果,真正凸显出我校“现代、绿色、和谐、发展”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实现了新校区建设在文化、建筑、环境、科技的完美结合。从2006 年第一批学生入驻至今,充分感受到了新校区的实用性、适用性和美观性。

1.在功能分区与布局上

新校区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生态园林区、实验实训区五大部分。教学区位于校园的中部,由教学主楼和图书馆两部分组成,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贯穿以公共活动景观带,环绕着人工湖,面对北大门入口,空间放大成北景观大道,以花坛、绿化带和建筑加以围合。

学生生活区位于北侧,紧邻教学区,沿公共活动综合带北侧布置,考虑到效率和线网铺设的便捷,使学生生活区形成包裹于教学区外围的态势。在整个校区的东北部设置体育活动区,提高了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且体育设施临近校园东入口,使之可以与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共享。后勤服务未单独成区,而是穿插在教工和学生生活区中,便于服务。

结合自然地貌,人工湖位于整个校园中心位置,一南一北环形成教学、生活两大区,提高了整个校园的空间品质。

2.道路交通组织

校区用地较狭长,且有湖面占据,本着尊重地形与各组团车道可达的原则,设计了环形向四方发散的车道。同时,考虑到校园步行人数众多步行者的最短路线心理,组织了多条公共活动综合带——多元化的步行活动地带。此两级交通系统形成了校园内部高效、安全的流通网络。

3.绿地空间系统

新校区位于滦河边,而校区面积很大,着意将外部的自然环境延伸入校区内部,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具体的绿地系统分两级:大面积的生态园林区,各组团成楼宇间环境设计,加上环湖形成南北两大景观轴线,绿地空间系统的规划通过步行系统、空间结点和楼宇组合与人的活动规律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校园内部处处生机盎然。

4.景观风貌规划

发散性车道与绿化带时分时合,穿行于有收放的建筑外部空间中,产生丰富的景观变化,宽阔的公共活动综合带,串连各个空间结点和面向湖的景观轴,结合两侧的建筑,达到步移景异的多层次景观效果。同时本身也成为开发区中和滦河畔的一个重要景观。

5.建筑群体设计

作为新世纪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新校园,强调了传统延续与前瞻性相结合。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成为建筑群体设计的重要方法。将空间院落的传统理念与理性简约的现代主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文化意境与功能使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天井、片墙、红砖等符号和材料的运用,力求展现具有承德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

6.建筑单体设计

教学楼内功能区域划分为教学区、活动区和交通区三大区域,既保证了空间的充分利用,又强调了房间功能的实现。交通区宽敞的走廊和南北区连廊保障在学生人流量大的时候能及时的流通,南北两端设置了多处进出口,使师生能方便出入。楼层东西两端的开阔场地为学生的课间讨论和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教室采用南北通透的布局,充分利用自然光,保证了室内光线充足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独班教室、合班教室、阶梯教室的合理分布,充分满足了高校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各房间均设置了网络端口和电视端口,充分考虑到了教学需要的同时也为持续发展留下了空间。

图书馆在结构设计、平面布局和内外环境上,营造出了一种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学校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图书馆建筑。采用了外深内浅的色调,楼层间距大,视野开阔,这种大开间的阅览区,形成专题的、交叉的、综合的、开架的等灵活多样的文献藏、借、阅结构。为了强调整体空间的和谐统一,同时又尊重读者的阅览习惯,在主要阅览区里,藏书区和阅览区有分离、有交叉,又有渗透,某些空间可以交换使用。开放性的平面布局,较好地适应了新世纪纸介质载体和磁光介质载体长期共存的特点,为馆藏文献展示、学术交流和文化娱乐,为教学科研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多种服务。图书馆内还设置了广播音响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控制系统、通讯系统、图书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综合布线系统,使整座建筑具有智能化和现代化的特点。

学生食堂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新颖,具有强烈的现代感,立面造型上突出几何形体的穿插与对比,大面积玻璃的采用与周边建筑景观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使建筑本身具有一种博大、内敛、谦逊的文化气质。食堂内部空间强调功能多样性和可变性的要求,采用大空间少柱网的布置,方便内部空间使用;内部格调设计处理上不寻求过多复杂的线条和呆板的行进线路,而采用宽敞的空间塑造,在平面空间功能设计上满足良好的校园就餐环境需求。整个餐厅内部空间布局将主要学生就餐出入口、学生餐厅等临阳面设置,满足学生对就餐环境优雅舒适的要求。

实验楼和实训中心结合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设立了多样化的实训空间和功能完备的实验室,在部分特种实验室部位加强安全设施和预警设施,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通风系统、实验室污水处理排放系统、消防火灾报警系统的设置严格按照有关国家技术标准和要求设立,在满足教学科研需求的同时保障了安全性。

校园综合服务楼分为多个功能区域,设置了超市、文印服务、眼镜店等多个师生生活必须的功能区,满足师生生活学习的需要。

多年来,在新校区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学校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实现了经济合同无纠纷、安全建设无隐患、施工质量无弊病、手续验收无差漏的良好局面。多项单体建筑获得省“安济杯”优质工程奖、省级文明工地以及市级优秀建筑奖项。新校区建设管理在保证新校区建设“进度、安全、质量三统一”的共同目标和原则下,充分利用质量监督部门的监察作用,施工监理单位的现场督查功能,严格要求施工企业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极力达到建筑的设计效果,实现建筑的基本功能。

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始终把握正确方向,坚持集体决策,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的智慧和作用。特别是学校当时还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征地村民阻挠;施工村民堵道、闹事;与汇通公司和一期后勤工程施工单位谈判;与政府各部门的关系处理等等难题。参与新校区筹划和建设的所有成员在不畏艰险、不讲报酬、没有假期、不顾家庭的艰苦努力下,克服了各种艰难险阻,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多方筹措资金,无私奉献,廉洁自律,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新校区建设任务。

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学校新校区建设领导小组、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他们不惧艰辛,他们廉洁自律,他们无私奉献,他们斗严寒战酷暑,形成了“同舟共济、勇挑重担、不避艰苦、迎难而上”的伟大创业精神,成为学校发展建设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高校社区。